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地價上漲致村民反悔 珠三角代耕農普陷土地困境

許偉明一年中的清明節,是錢星保一傢人唯一一次回老傢的時候,目的是進山掃墓祭祖。從現在住的廣州花都出發到老傢清遠陽山,大概100多公裡,早上出發,當天返回。在清遠陽山縣的山村老傢,十幾年前被他們拋棄的簡陋屋子已經倒塌,村子比以前更荒蕪。但當他們回到廣州花都,“寄人籬下”的移民生活也不好過。他們是“代耕農”。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東出現瞭大規模的人口遷移:離開粵北、粵西的山區,遷到平坦的珠三角平原耕種。20年前,錢星保和廣州花都的一傢村莊簽瞭20年的居住代耕合同。到今年12月,這份合同期滿瞭,他們將走到一個命運關口——之前,他們已經被驅趕多次瞭。大部分代耕農的處境和錢星保們類似:在珠三角被驅趕,也回不瞭山區。在珠三角耕作瞭20多年之後,他們依然處在擔心成為“土地的局外人”的巨大焦慮之中。下山代耕在上個世紀80年代,珠三角的勞動密集型工業開始發展,珠三角農民得地利之便,率先“洗腳上岸”,入廠打工或自己創業。這些棄耕者們依然要繳納公糧、訂購糧、水利糧、五保糧,一畝地每年要繳納超過250公斤稻谷,而當時水稻畝產不到300公斤。南方一年兩季稻,幾乎有一半收成交給公傢。對棄耕農而言,田地是一項負擔。讓平原農民“上岸”打工創業,山區農民下平原“代耕”,成為一個不錯的辦法。在粵北、粵西山區政府和珠三角地區各鎮政府的合力推動下,從1984年-1992年,大批山區農民向珠三角遷徙。他們以承擔公餘糧任務為條件,承接棄耕的土地。《南方農村》雜志於2004年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提到,截至1993年,“代耕農”達20萬人左右,他們主要在深圳、珠海、東莞、佛山和中山市等地耕種農田。到瞭1992年,遷徙接近尾聲時,34歲的錢星保帶著妻子和3個孩子加入“移民潮”。他們的老傢位於清遠陽山縣水口鎮的大理村,這批移民一共120人,他們走瞭之後,原本3000多人的村子隻剩下100多位孤寡老人留守。他們來到廣州花都的炭步鎮大渦高雄信貸江翠北側重劃區信貸年息借貸增貸轉貸村,組建“陽山四組”。為瞭這一次遷徙,“很多人把傢具、牲畜賣瞭,攢一點路費就走。”一些人還得向信用社貸款。錢星保決定,永遠地逃離粵北。到1991年的時候,這輪省內移民已持續瞭7年。彼時的珠三角對招納代耕農的需求已不那麼迫切,因此,代耕農可以獲得的待遇也有所下降。陽山四組隻獲得瞭耕地20年的使用權,並且不給幫忙解決入戶。錢星保是陽山四組的村長,他解釋說,當時願意答應20年的期限是因為,“老傢真的是太窮瞭,當時沒想那麼多,有機會走就趕緊走”。而在2公裡之外的佛山市三水范湖的太院村廣寧組,汽車貸款民間信貸利率多少年息缺錢急用哪裡借錢200多名代耕農早在1984年就遷來瞭,那時移民潮初啟,他們受到瞭熱情歡迎,兩個村劃撥給他們旱地48畝、水田76畝,一些本地農民還給他們肥料。由於擔心代耕農回遷,代耕農和村委會之間訂立的合同明確寫著:土地的劃撥是永久性的,代耕方不得退回。為瞭徹底打消代耕農回傢的念頭,入戶問題也在政府幫助下迅速解決。收回土地陽山四組剛來時,大渦村給瞭124畝土地。一年後,大渦村收回瞭31畝,第三年再收回57畝地。移民們隻能忍讓,村長錢星保說,“我們也沒有辦法,寄人籬下,也不能太沖動,有口飯吃就行。”再後來,一條公路穿過他們的土地,7畝地被征走,代耕農隻獲得青苗補償,得不到征地款。幾年前,有當地原村民占瞭6畝多的地來挖泥賣給附近的磚廠,代耕農也無可奈何。到現在,陽山四組的土地除瞭住宅用地之外,隻有10多畝田地瞭。同樣的土地回收情況也發生在佛山三水區的兩個“代耕農”的村子裡。在上述佛山的太院村廣寧組,原有的土地加起來也有120多畝。剛來那一年,每3戶有一頭牛,牛被頻繁拉去犁田,牛累怕瞭。潘雲的丈夫說,“後來我們再要牽牛下田,牛都不走瞭。”但這種地多牛少的情況隻維持到1993年。隨著珠三角工業化對農村的逐步緊迫,農村土地升值,當地原村民後悔當初把那麼多土地近乎無償地出讓,開始有村民提出要收回土地,想讓代耕農回老傢。1999年左右,連通三水和花都的太院村門前的三花路通車,剛好途經太院村。交通方便瞭,沿路開始興建工廠,土地越來越值錢。2001年開始自行試點進行稅費改革,次年6月全面推開,對農民征繳的各項稅費由原來的9項減為僅農業稅1項。後來,農業稅也逐年減少,2003年稅率為6%,2005年農業稅被取消。因此,土地不再是負累,而是資產。本村人要將代耕農們趕走的沖動隨之增強。“他們趕瞭我們很多次,但我們不走。”廣寧組的人說,由於有之前的合同中的“永久性”條款,代耕農們也將這些土地視為自己所有。當地原村民對土地的收回行動從未停止,且在深圳、珠海、中山、江門、廣州、佛山等地農村愈演愈烈。原村民和代耕農間原來融洽的時光早已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頻發的群體性對抗。到今年,廣寧組的48畝旱地已經被征得差不多,都蓋起瞭工廠,但征地款從未分到代耕農手上。在太院村廣寧組附近,在龍眼園村的“陽山新村”,在1991年初移民到這裡的時候,48戶人傢擁有300多畝土地。合同也明確寫著劃撥是永久性的,但目前已有200多畝土地被征走建廠,代耕農也隻獲得一點青苗補償。為瞭收回陽山新村的土地,原村民和代耕農曾在上世紀90年代末發生過多次群體沖突。陽山新村村長成夥養相信,憑借代耕農的團結和強硬,原村民是沒法收回土地的。他指著自己的孫子說,他很擔心後代人不再像第一代人這麼團結強硬。異鄉人之憂在花都的郊區,低矮的工廠匍匐在大地上,而錢星保他們的村子更低更矮,被工廠和田地所包圍,乍看起來似乎是工廠的宿舍。這些磚瓦搭建的平房,不通自來水、電話、網線、閉路電視,和外界溝通的是一條曲折的泥土路。傢傢戶戶吃井水、用天線接收電視信號、打手機,他們的房子也拿不到房產證。和本地人的村子相比,陽山四組村居條件惡劣,甚至上廁所也是在菜園邊上搭的小棚子。錢星保一次次地向政府申請改善村居條件,但均無下文。錢星保們已回不去瞭。在清遠老傢,祖屋已全破爛坍塌。在那次移民中,所有的人際關系都已連根拔起。唯一不能搬遷的是祖墳,每年清明節的修墳祭祖是和故鄉唯一的聯系。“你應該到我們老傢去看看,全是山,我們就吃玉米和番薯。”沒人願意回到那種生活中去。“花都這裡就算再差也比老傢好,這裡靠近工廠,就近能上班。”錢星保的女兒說。而目前,進工廠打工是代耕農最主要的謀生方式。已經過去瞭20多年,但代耕農一直沒有成為本地人,他們居住在自己的圈子,很少和原村民有來往。在佛山的太院村,每一次收到電費通知單時,潘雲都很氣憤。因為來信的地址寫著“(廣東佛山)三水區樂平鎮范湖太院山佬X號”,“山佬”是對山區人的蔑稱。對沒有取得本地戶口的人來說,在法律意義上,他們更是外鄉人。錢星保的身份證地址清楚地印著大理村——那個已被棄20年的地方。但每一次辦戶口、身份證等等,他們都得回清遠去。今年12月,合同規定的20年期滿,錢星保在做著各種打算:如果僅存的一點土地要收回去,那麼本村人就得對之前違約收回土地的行為作出補償。“如果是強行征地,你們又拿不到賠償呢,那怎麼辦?”對這樣的問題,錢星保、成夥養等人的回答都顯得無力——“那隻能上訪瞭。”那些簽瞭“永久性”合同的代耕農的情況也差不多。就算是戶口已經落到本地的三水廣寧組,他們的境況事實上也好不瞭多少。除瞭村居條件比鄰近村子有極大的落差之外,他們對自己腳下土地的權限越來越小。小到要挖一條溝埋自來水管,也會引發本村人的暴力抗議,並叫來挖掘機挖出已經埋下的管道。去年2月,佛山高明區法院一審判決,解除一份代耕農和當地村委會在18年前簽訂的永久定居耕作合同,要求重新訂立土地承包合同。該案二審結果尚未公佈,若二審維持原判,那意味著當初帶著定居美夢而來的代耕農,最終依舊是異鄉人。(本報記者陳安慶對本文亦有貢獻。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潘雲使用的是化名)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03-30/13994245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stigeippmt2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